转自东方教育时报
当AI遇见电影——“微”影看世界・AI创意赋能,第二届上海市中学微电影创制展评活动启幕!
当AI遇到电影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8月4日上午,一群中学生和教师代表带着好奇来到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在“一部电影的诞生”暑期工作坊系列活动之“微”影看世界・AI创意赋能——第二届上海市中学微电影创制展评活动中寻找答案,开启一场融合艺术教育与前沿科技的创作之旅。
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主任俞奕,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志芳,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上海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校长孟琰玲,温影AI未来影像创研中心负责人Odet Abadia等嘉宾出席活动,与来自全市各区参与本届活动的十余所相关单位代表及研学师生共同见证这一青少年创意盛典扬帆启航。
活动在回顾往届优秀微电影集锦短片中拉开序幕,镜头里既有温暖细腻的校园叙事,也有大胆犀利的社会观察,更有科学严谨的科普短片,展现出中学生用光影记录生活、表达观点的创造力,让现场嘉宾和师生直观感受到影像教育的青春魅力与育人成效。

刘海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影视语言作为一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已成为未来人才的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影视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技术能力,更在于培养情感,提升审美与表达——这些恰恰是AI无法取代的。他特别肯定上海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影视传媒特色办学的前瞻性,呼吁学生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通过真实的创作实践锤炼综合素养,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李志芳处长在致辞中回顾了系列活动开设的初心,肯定了上海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在深度融入影视传媒特色育人体系、构建学科融合创新生态方面取得的成果。她期待本届学生“用文字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用镜头捕捉直抵人心的画面,用表演传递心里真挚的情感,用艺术营造恰到好处的氛围”,鼓励学生用AI技术雕琢创意,在协作中成长,用镜头诠释属于他们这一代的青春表达,同时勉励教师团队积极探索AI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面赋能青少年综合素养的提升。

启动仪式上,俞奕、刘海波、李志芳、陈晓达、孟琰玲共同打响场记板,为本届展评活动启幕,正式开启创意征程。

据了解,本届活动由上海大学基础教育处主办,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共同指导,上海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承办。今年活动在延续“微视频创作单元”的基础上,新增了“AIGC 影视创作单元”,不仅着力塑造学员从剧本构思、拍摄实践到后期剪辑的一站式实操能力,更以前瞻视野引领他们解锁AI生成特定画面、智能配音辅助、AI剪辑增效等前沿影视制作技能,探索AI与创意融合的无限可能。
现场还特别展示了温影AI未来影像创研中心指导创作的AIGC短片集锦,展现了AIGC的艺术潜能与技术创新,生动诠释了AI如何拓展视觉叙事边界,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令现场师生印象深刻。
启动仪式后,温影AI未来影像创研中心负责人Odet Abadia以深度技术解析与互动演示展开《AI电影制作入门》专题分享。“生成式人工智能借助模型生成文本、图像、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这些模型会学习、训练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结构,然后依据输入生成全新的数据。AIGC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并重新定义人类创造力的边界。”Odet介绍道。在讲座中,Odet还着重介绍了温影在影像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学院不仅面向全体学生开设AI基础素养通识课程,更将其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在电影制作、游戏设计、3D动画与视觉特效等所有专业方向,均开设了紧密结合行业前沿的AI应用课程。同时,创新引入AI助教辅助教学场景,探索人机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水平。


孟琰玲校长在采访时,深入分享了“影视+AI”对教育的多层级赋能。她强调影视作为综合艺术的育人价值,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AI 技术的加入,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技手段,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重构课堂,促进课堂变革、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技术创新。她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基于生活的现实、多元的想象、丰富的技术手段,拍摄出灵感四溢,传统与现代共融,既有青春创意又给人深思启迪的精彩电影。
本次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创作平台,也成为各区艺术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探讨“影视教育+AI融合”的研修现场。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艺术教研员顾颖认为,AI为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一方面,AI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AI降低了艺术学习的技术门槛,让非艺术专长的学生也能更好地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但她也提醒大家,要避免学生养成用AI一键生成的习惯,“AI 应该是帮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工具,而不是替代他们思考的机器”。 “对专业背景单一的艺术教师而言,电影是最好的课程突破口,既能拓展视野,又能引导教师跨界成长。”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学院艺术教研员裴永飞特别肯定本次活动设立双创作赛道,他认为“教育的意义不是让学生知其然,而是要知其所以然,甚至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老师必须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突破专业限制,拓展跨学科视野,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表达、有胸怀、有开阔视野”的人。
作为一所文创特色高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田园高级中学设有“微电影工作坊”,鼓励学生通过影视创作表达自我,发展个性与才能,文创发展中心主任吴玉琳老师从学生成长案例中看到了影视教育的力量,“影视教育提升了学生的创意表达与综合素养,推动了学生的多元发展与自我实现”,同时也促进教师用更多创意与技术手段激活课堂。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美术教师王俊烋表示,影视教育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还能在文化理解和心理成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AI技术的加入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学生的创意表达更加自由。他鼓励参赛学生“让创意插上AI的翅膀,飞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

“一部电影的诞生”暑期工作坊系列活动之“微”影看世界・AI创意赋能——第二届上海市中学微电影创制展评活动,通过专业化课程设计、跨领域资源整合与前沿技术支持,致力于打造集创意孵化、技能实训、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随着创作征程的开启,上海市多所中学生将以镜头为笔、以AI为翼,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处探索无限可能。
照片来源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文章来源于东方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