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大导师 > 正文
第13期伟长讲坛、第51期卓凡大讲坛|注入“心”能量——减压赋能,助力成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4日

在日常生活中,压力随处可见。一提到压力,有的同学会感受到“压力山大”,有的同学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肢体化反应,如恶心、眩晕、腹部不适等。而随着期中质量检测的临近,“压力”悄然出现在我们周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智慧地应对这份压力,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调整心态,迎接考试的挑战呢?

我校第13期伟长讲坛、第51期卓凡大讲坛邀请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的朱艳老师为我们了带来主题为《减压赋能,助力成长》的讲座。朱老师分析了压力的含义,介绍了应对技巧,引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并缓解压力。

朱艳博士,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高级心理咨询与辅导师、曾任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考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曾荣获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年奉献奖。

截屏2025-02-14 16.01.25.png

朱老师以互动式思维实验开场:提到压力,你会想到什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人提到了考试,有人提到了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人际关系危机等等。接着,朱老师援引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的观点,阐释压力包含压力源、压力反应及压力感三种含义。她展示了两张分别针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压力表,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评估;列举了一些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如心跳加快、记忆力减退、焦虑等。再通过视频演示,帮助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压力如何影响大脑,从而对我们的认知和情绪功能产生影响。

压力感:压力有好坏之分吗?朱老师教导我们,适量压力犹如催化剂,能唤醒内在潜力,助力我们高效达成目标。但当压力如山倒,超出了我们的承载阈值,甚或变得毫无价值,乃至与个人意愿背道而驰时,它便化身为健康的破坏者。接着,朱老师引导同学们手绘“压力圈”,其直径象征当前压力级别,圈内还需详述压力源起何处、催生压力的原因及带给我们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快速评估“压力感”,以便更好地理解所面对的压力。

我们又应该如何与压力相处呢?朱老师设计了一项直观体验:请同学们伸出并挺直右臂,维持静止20秒不抖动。随后,请大家回顾这段经历,分享内心感受。部分同学坦言此举颇具挑战性,而另一些同学却觉轻松自如。有趣的是,越是执着于不让手臂微颤的同学,反倒可能因过分紧张而致其摇摆不定。由此,朱老师引入了著名的“白熊实验”。其实验结果表明:当我们被要求不去思考或进行某一行为时,我们的注意力反而会被牢牢吸引到该事上。同样地,当你不断对自己说不要感到压力,反而会使那些令人烦忧之事充斥脑海。

“白熊实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压力应对视角。朱老师从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压力的意义,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减少负性思维(例如非黑即白、贴标签、过度泛化等)并通过事实检验、替代性解释和自我质疑式提问的方式来形成良性思维;同时,在行为策略上,我们可以完成压力任务、减少压力源、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并及时付诸实施来处理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积极与老师交流以更快地定位压力源并解决问题。


学生提问

l高一6班 王心怡

问:大家马上面临选科的问题,会焦虑、纠结,我们应该如何缓解呢?

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没办法简单地告诉你选什么科目,但我认为这种焦虑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一定程度的压力下,焦虑可以激发我们更主动、更积极地思考:当我们做选科决定时,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比如,选择某个专业将对我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而这种焦虑可以使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更加审慎。你可以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你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例如你对未来是否缺乏清晰规划,或是对某些专业的认识尚不全面等等。

l高一2班 宋子涵

问:如何看待心理问题趋于年轻化这件事?

答:事实上,心理问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仍在持续,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查阅2023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报告,其中涉及到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儿童群体。报告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或情绪问题的发生率在儿童群体中较高。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个人因素,也可能与社会因素有关,比如家庭、学校等。你所关注的这一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学生感想

l高一4班 谢子鑫

“减压才能赋能。”通过讲座,我学到了一些减压的方法,例如自我觉察和放松训练:学会辨别个人的压力源,定期进行冥想、深呼吸练习、逐步肌肉放松等放松技巧,以降低身心紧张度。另外,时间管理和设定优先级也很重要: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明确并专注于最重要的任务,学会拒绝,以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来源。朱老师的讲座对我处理压力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会尝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些方法来缓解和释放我的压力。

l高一5班 徐梓君

作为心理课代表,每当有同学向我表达学习压力太大,甚至影响到睡眠和饮食时,我只能向老师寻求帮助,让老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在经过这次讲座之后,我想我也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了。就像朱老师所说的,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压力圈”小测试,了解自己近期的压力水平,然后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不要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放松,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学业或其他事物带来的压力。

l高一7班 印紫秋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压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就像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所指出的,适度的动机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提高任务完成效率。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导致焦虑,让人怯场。面对压力,我们需要调整对其的认知,培养良性思维。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去通过行动来处理压力,及时完成压力任务,减少压力源,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运动、与朋友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