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大导师 > 正文
【卓凡大讲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程教授带您领略上海独特的“江河叙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7日

河流孕育文明。在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作为城市的两大动脉,不仅在物质层面塑造了独特的地理风貌,更在精神层面深深烙印于中国电影的叙事之中,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电影文明在上海的繁荣与发展。它们的身影贯穿各个年代的电影画面,江河叙事与上海电影间的纽带历久而愈紧。

327日下午,我校第50期卓凡大讲坛邀请上海大学程波教授为我们带来“光影中国”系列讲座之《上海的“江河叙事”——电影中的苏州河与黄浦江》主题讲座。程教授细腻深入地讲解,从文化、历史等不同维度生动揭示了上海“江河叙事”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



程波,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人文专委会、教学专委会委员,电影艺术硕士MFA学科带头人。同时为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等。

程教授首先聚焦上海电影与城市江河间的紧密关联,开篇即阐述了上海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那段璀璨夺目的过往:作为早期中国影视文化的发祥地,电影与影视传媒产业于此早早扎根繁茂,奠定了其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黄浦江、苏州河作为独特的、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空间元素,在影视作品中频频现身。近期热门的电视剧《繁花》中,青年阿宝开窗后看见黄浦江的镜头即为典型案例。上海的文化,即“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上海以开阔胸怀兼容并蓄各种文化,形成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

在介绍完上海电影有代表性的导演、演员以及剧院后,程教授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电影中的苏州河。苏州河在上海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上扮演了“生母”的角色,在历史的起起落落中经历了早期农业经济形态的传统船运、近代工业的开发等等。同时,她曾是战争和动荡不安的代表符号,又因为租借地的存在,在很长时间里分割了苏州河以南以北的不同社会及文化心理空间。因此,苏州河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在不同历史阶段与题材类型的影像书写中发展变化。

如果说苏州河是“生母”,那么黄浦江就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以《马路天使》(1937)这部电影为例,从地上到地下的一个镜头将黄浦江“钉”在了现代性想象与焦虑并存的位置上,同时“黄浦江”也成了现代化、社会精英主流乃至男权的象征。但在《团圆》(2010)的故事中,黄浦江更多代表着情感纠葛的历史源头,滚滚江水承载着离愁别绪的意象。
不论是苏州河还是黄浦江,其物理或文化的差异与作为城市空间内的河流意义同样重要。但如果把苏州河与黄埔江的影像表达置于中国传统“江河叙事”文化体系中来看的话,其影像阐释力度与广度都并非最佳。而在江河上架起的,连通江河两岸的桥,则蕴含了社会阶级与文化心理上的融合,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城市空间的影像呈现和文化想象提供了另一个相关的角度。

程教授带来的讲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专业的知识,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对上海电影文化的理解,也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入探讨城市空间与文化符号之间关系的启示。在今后赏析观影中,我们将能够运用更独到的眼光,去解读电影中的不同镜头,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