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大导师 > 正文
【卓凡大讲坛】影视角色深入人心的魔力——吴丽娜老师揭秘《创造人物的编剧工具箱》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7日

在影视作品中,总有一些角色能吸引我们的视线,无论是引导情绪价值的主角,抑或是与主角周旋的反派,都有属于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我们为之着迷。那么这些频频“出圈”的角色们,究竟有什么魔力来让我们为之着迷呢?

313日下午,我校第49期卓凡大讲坛邀请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吴丽娜老师为我们带来《创造人物的编剧工具箱》的专题讲座。在本次讲座中,吴老师从人物原型、例证性动作、人物弧线、人物网络四个方面介绍了在影视作品中如何创造一个人物角色。

WechatIMG212083.jpg

吴丽娜,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央戏剧学院博士,专攻编剧原理与方法。其作品包括获奖创意绘本《色彩联想的故事》(10册,获年度中国桂冠童书奖),科普小说《酷科小子丁冬冬·科学日记365》(12册)和历险小说《萌杰马环球大冒险》。在编剧领域,她曾担任儿童剧《地心游记2》总编剧,电视电影《花海情缘》、中医药题材动画片《神农氏·生生不息》及纪录片《浦东绕龙灯》编剧,并作为制作人打造疗愈取向儿童戏剧与戏剧游戏。她还合著有《剧本写作元素练习方法》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

讲座开始时,吴老师引用了一个有关青蛙与蝎子的寓言故事。故事中,蝎子尽管与青蛙达成协议,恳求青蛙帮助其过河,但蝎子终究难抵其本性,在渡河途中背信弃义,半途蜇伤青蛙,最终双方同归于尽,沉河身亡。借此典故,吴老师引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论是蝎子还是人类,都有可能因内在固有的本性和倾向,在关键时刻现出原形,即便表面上已达成共识或做出承诺。蝎子其实就是一种原型,代表着内心险恶、难以信赖的角色类型。在编剧创作中,巧妙运用人物原型能有效构建剧情张力和矛盾冲突,从而使故事内涵更深刻、更具说服力。接着,吴老师进一步剖析了如阿芙洛狄忒、阿波罗、欧西里斯等神话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质,有着各自所关心、畏惧的事物,也有着不同的行为驱动力。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型,创作者能够将故事中的个别事件转化为普遍规律,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叙事,而是能够触动人类共有的经验和情感世界。

通过例证性动作,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某种人物原型。例证性动作是指向人物形象特征的特殊行为,主要有三个要领:具有例证性、多次出现、动作。吴老师以影片《幸福终点站》的四个片段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主角维克托的例证性动作和他的原型。每当面临挑战与困境,维克托始终坚持自我信念,甘愿舍弃自身利益,这种严格自律、坚定信念以及无私奉献的品质,恰恰映射出“救世主”这一经典原型的特征。而剧中反派富兰克则是一位业务能力过硬的角色,剧中确有两个片段突出体现了这点。然而,这两个片段并未贯穿全剧,因此不能视为例证性动作。

为了不使剧中的人物过于脸谱化,我们还可以适当设置人物弧线来增强其立体感。以影片中的配角吉普塔为例,这是一位在机场工作的印度籍老清洁工,心地善良但有些自私怯懦,初登场时处处刁难主角维克多。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渐渐被维克托身上那股“救世主”精神所感染。在影片最后,他成功突破了原先的人物原型,使用了主角的例证性动作,选择了牺牲与勇气,最终挺身而出协助主角离开机场。

最后,吴老师介绍了人物网络及其与人物原型的关系。人物网络并不等于人物关系。人物网络由盟友、对手、陪衬情节人物三部分组成,以主角为核心配置,构成属于主角人物原型的关系网。这三者相辅相成,用于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物原型的特征,也可以使故事更具层次和深度。


吴老师的讲座富含宝贵的编剧专业知识和独到的创作理念,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人物塑造核心要素和策略的认识。得益于此,我们在今后的阅读、观影以及创作活动中,将能够以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更高效的技法,去解读、建构各类人物形象,从而全面提升文本创作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