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视点 > 正文
云端研习别样精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见习活动掠影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1日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大三学生的线上见习活动在我校举行,2023届部分学生和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包括听课观课、交流共研、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既为在校师范生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也拓展了本校教师的教研视野。


虽然疫情限制了线下面对面交流的可能,但是我校教师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积极主动开放课堂。王娇林老师主动执教《与妻书》,为在线见习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份线上语文教学的真实案例。

王老师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以“林觉民为何能够慷慨赴死?”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字里行间个体与国家、生与死的抉择之难,进而由文本解读走向现实比照,激励学生探讨“今天,你对英雄是否有新的认识?”,引导青年学子思考“新时代的青年承担怎样的使命?”课堂互动令人感动。整堂课从文字品读到情感升华,对屏幕彼端的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召氛围。

5月4日正逢青年节,李孝华副校长以《让师范生走出“师”范儿》的主题开设讲座,与华师大云端见习的大学生们一起重温“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内涵。随后,她从角色觉醒、学养储备、师道常新、身正为范四个角度,强调了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过程中“学识”与“品识”双重锤炼的必要性。整个讲座过程既有她自身成长经历的分享,也有具体专业的技能指导,为即将进行教育实习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从教经验,勾勒出从大学生转变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成长路径。


华师大线上见习学生活动感言

屠湣德:

4月28日下午这堂线上高一语文课,王娇林老师将学生的课前预习疑问与整堂课巧妙融合,以问领思,从学生的实际思考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当抱负和使命与家庭现状发生冲突时,林觉民是如何做出他的抉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了“英雄”。


陆书尧:

王娇林老师的课程结构前后呼应,以认识英雄为主线,将学生预习作业的问题串联其中,展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更为真实鲜活的革命烈士形象。最后本课从林觉民个人的选择上升到“林觉民们”为了国家、家人赴死的大义凛然,使整个课堂的情感获得升华。


朱晨燕:

王老师的这节课是贴近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她在课堂中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线索推进课堂节奏,这条主线非常清晰。在技术运用上,课堂中的互动批注保证了学生的参与感。同时我也有一些疑惑,关于联读材料的呈现、联读内容的量和难度的把握……是否应该呈现在PPT上,到底如何组织架构呢?


吴婷婷:

王娇林老师的《与妻书》一课展现了我们平时的模拟课堂很难做好的一块内容——依据学情授课。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以预习清单中的问题推进课堂进度,关注到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并且以换位思考与书信写作解决了由于时代差异、学生年龄稚嫩等造成的难以共情问题,强化了书信的文体知识。但我对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疑问:如何让学生在线上课程中提高注意力,如何检验预习情况?本节课虽然有书面的预习作业,但在课堂问答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之间的预习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同学能够在预习中把握文章大意,而有的同学尚且停留在句读的问题上。


程文:

王娇林老师通过《与妻书》第二课时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不少语文线上教学的启示。师生可以借助互动批注,直接在课件上书写答案;教师抽学生朗诵,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直接开麦或在聊天框回应老师的问题,老师就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些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与运用。


戚泽楠:

李老师基于自身经历和我们分享了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几项准备;在语文教学方面,要注重单元教学设计的任务群意识,启发了我在备课方面的开放性思维。对于如何听课、选择撰写实录和提纲方面的建议为我之后的实习积累了经验,我觉得非常实用。


陆书尧:

李孝华老师为我们分享了语文教学的多方面内容,如语文教师的理想、素养、教学设计、实录分析等。这些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架、设计开放的思辨性问题等,具有启发意义。


朱晨燕:

这一次讲座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李老师帮助我们认清语文教师的现实处境,坚定了我的教师理想。同时老师也结合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课堂艺术等方面,对语文课堂做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我印象很深,语文课堂和其他学科不同,学生真实学到了什么是新教师需要考量的。


吴婷婷:

李老师从角色觉醒、学养储备、师道常新和身正为范四个方面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在讲座中,李老师结合课标为我们展示和分析了多篇单元教学设计,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程文:

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李孝华老师以《觉醒年代》切入,从四个方面给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许多中肯的建议。她借《我在期待你的质疑》等案例,启发我们在未来学习与教学时应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完善教学设计,回放与梳理教学内容,求教于优秀前辈,努力成为一个具备情感与理智、学识与胸襟、视野与思考的优秀语文教师。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每年学校教师与华东师大见习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是对自我教学经验的梳理与提炼,也是对教育初心的唤醒与反思。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希望这样的“师”“生”互动也能为教育生态增添一抹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