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务公开 > 正文
上海大学附属南翔高级中学 2020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0日

一、指导思想

根据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2021年1月上海市公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教务处本学期的工作将以此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常规工作为主线,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努力营造有序的教学环境,努力提升学校教学竞争力。

二、工作目标

1.完善“闳美课程”,统筹创设“双新”改革新环境

2.打造“闳深课堂”,积极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培育“闳卓队伍”,依托项目培训孵化优秀教师

4.塑造“科研品牌”,立足问题解决优化科研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以“丰富多彩、层次分明”为要求,引双新改革新环境

1.本学期课程计划精准对标“双新”要求,落实国家课程。根据双新理念及要求制定学校本学期课程实施规划,保障国家教材得以精准落实。高一、高二年级在滚动推进高中统编三科教材基础上,高一年级数学、英语学科继续按要求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2.基于闳美课程观,完善学校特色课程,使其与基础学科的有机融合“YING”课程是以“融”为指向,以“整”为方式的分类分层的学校特色课程。本学期将继续挖掘学科知识中影视育人的生长点,在适宜的教学场景中自然渗透“影视媒体”相关的育人目标,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同时,优化“多学科讲电影”共享课程等精品课程,使其成为特色课程的重要成果。

3.凸显综合实践课程,拓宽学生眼界,形成多元发展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社会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研究性学习。在学校影视传媒教育通识课程中“卓凡大讲坛”成为学生开拓学习视野的重要渠道,本学期将在三个年级中继续开展10场次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卓凡大讲坛”实践课程。

(二)以“高效互动、提升能力”为宗旨,向课堂变革要质量

1.加强“闳深课堂”的引领和组织工作,转变课堂模式,彰显教学有效性。本学期以教研组为抓手,组织学习“闳深课堂”相关理念,结合校情实际,积极构建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如大单元、大任务、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

2.推广优秀学科经验,狠抓弱势学科短板,锁定各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科培育目标,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明确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细化,找出学科“病根”,苦练内功,对症下药,瞄准攻弱补差的突破口。树立教师质量意识,强化学科教师间合作。

3.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信息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创造泛在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环境。依托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如空中课堂等,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效机制,建立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课程教学新常态。

(三)以“挖掘潜力、中坚聚合”为目标,促优秀教师新突破

1.依托学校教师培育的“未来计划”项目,孵化学校优秀教师,壮大中坚力量。在“卓•未来、翼•未来、绘•未来”引领下,市、区、镇骨干、特级教师合力发挥示范,构筑骨干引领与“磁力”吸引教师培养模式。以嘉定区双名工作室、上海大学名师工作室、各领域学术带头人为场域,孵化学术带头人及优秀种子教师。以教研员蹲点带教为契机,打通青年教师成长通道,培植学校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力。使青年教师有榜样、成熟教师有目标、优秀教师有价值。

2.聚焦青年教师培养,从学科、年级、年龄等多层次结构,完善青年教师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挖掘教师潜力,向教育教学的中心区域聚合。本学期开展教师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系统性培养培训的工作机制,为教师提供分层、分类、分学科(专业)的培训支持,注重教师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与行为改进的统一,提升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

3.借助教学展示活动,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视野的上升式发展。依托合作办学资源,探索“联盟与辐射”教师培训路径,聚集上大集团高中各校优秀教师之间的“交互讲学”能量。搭建区域内教学展示平台,展现教师风采,实现互相学习和交流,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

(四)以“问题导向、注重实践”为思路,塑学校科研新品牌

1.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影响教师教学的瓶颈与短板,结合实际,加强校本化科研培训。针对学校特色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校本化课题研究,通过组织定期的“头脑风暴”,破解科研难题;组建学校科研核心团队,带动青年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2.通过系列化校本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塑造学校科研品牌。本学期将组织“校园学术沙龙”、“教研组跨组联动”、“科研专家进校园”、“科研骨干编订校本刊物”等活动,解决科研困惑,传授科研经验,分享科研心得,以此激发教师科研创新动力。

3.推广优秀的科研成果,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实现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做好学校科研成果的收集、整理、宣传工作。收集科研成果,结集成册,并争取本学期完成至少2册科研成果出版印刷,在校内外进行宣发,提升学校科研品牌影响力,优化学校科研氛围。

 

20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