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训之路 > 正文
【师训之路】当新教师遇上文学经典——华师大中文系见习基地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7日

122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见习活动如期在我校开展语文组教师和见习同学就文言文的教学进行了教研交流

高一年级王家宏老师开设了必修上册《赤壁赋》一文。她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情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取舍,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搭建支架,获得了语文组教师的好评。

罗庆斌老师: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情,为学生搭建支架,层层推进,富有逻辑性。在阅读推荐的资料中,也有对学生拓展思考的引导。

张翠萍老师:通过意象、句子分析,学生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老师的引导、反馈,把学生从低点拉到高点,也在障碍点中使其受到启发。

栗晓南老师:课堂气氛很好,老师的点评很灵动,还给出了丰富的支架,紧扣“水”“月”这两个核心意象,从文本引向了哲思。

王娇林老师:老师的分析细致,板书详细,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度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表达。

见习的同学们也表示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好,老师的引导非常有效,课程内容呈现很清晰。她们对《赤壁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王家宏老师一一作了回应。

问题1:文本内外的教学资料应该如何取舍?

王老师:知人论世的资料可以在课前给到学生。而第一课时也对《赤壁赋》中的写景句作了奖赏,激发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如清风不同于悲风,它是温和的、舒适的,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不能着眼于资料的补充,而是根据文本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问题2:学习的版块内容如何联系,从而形成高中学习内容的系统性?

王老师:遇到新的文体,先让学生就这一篇进行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可以进行群文阅读。当下倡导的是单元教学,但还应在基于单篇文本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类的深化。

问题3:本文阐发的哲理理趣很深,关于这一重要的内容的讨论,是否还会进一步地补充讲解?

王老师:关于本文中的辩证思考,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学生能有自己的理解,应该再进行更充分地阐发。因为本文对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启发还是很重要的,有更完整的自我表达则会更好。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教师再进行助推,不能为了理论而教。

随着教研的深入,大家还进一步交流了语文教学的疑惑。语文组教师们对文言文教学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把教学经验分享给在座的同学们。

问题4:文言文如何做到“文”“言”结合?如何处理局部字词和整体理解的关系?

张丽杰老师:其实文和言并不矛盾,是语言表达,是情感思想。理解字面意思,落实字词含义,品析语言这一过程本身也包含了思想情感的理解。巧设一个主问题,成为贯穿内容和思想的主线,文和言的理解就形成了关联。

问题5:如何取舍教学的重难点?老师心中的设想不一样时怎么办?

万玉本老师:教学目标要有依据,基于课标、单元目标、课文内容来确定。上课就像射击,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来射中靶心,需要教师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新教师可以在讲课前熟悉每一册的教材,了解目标的发展和深化,要有提前的、系统的考量。年轻老师要投入自己的情绪价值,并在上完课后调整教学目标,后续优化落实。教学最终是指向学生的活动,老师可以先做好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想之花都是美丽而独特的,在此与各位未来的新教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