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不仅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家庭团聚情感的重要时刻。每年的春节档期,各大电影制片方都不遗余力地推出众多精彩纷呈的电影作品,以满足观众在欢庆时节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影片涵盖了喜剧、动作、剧情、动画等多种类型,为全国人民带来了笑声、感动与思考。
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往往蕴含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它们通过光影艺术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以及社会变迁中的人间百态,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热议和分享的情感纽带。尽管每部作品上映后会引发观众和评论界的不同凡响与评价,但对于这些构筑了春节文化消费图景的电影,我们不断探讨其内在价值、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持续深化对它们的理解与欣赏。
2月28日下午,我校第48期卓凡大讲堂邀请到文汇报首席记者王彦,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2024年春节档电影观察》的专题讲座。在本次讲座中,王彦记者选取了春节期间上映的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作为案例,对这一备受瞩目的电影档期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就这些商业上取得显著成功的电影作品之间的内在异同进行了深入探讨,成功引领听众踏上了一段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电影研析之旅。
王彦,文汇报首席记者,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重点选题组专家。
王记者在讲座伊始,引导大家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谈论春节档时,我们实际上关注的是什么?”她指出,“喜剧+”这一类型电影几乎已成为春节期间观影市场的“硬通货”。在这一阖家团圆的时刻,观众们尤为期待通过喜剧作品收获欢笑、励志与情感共鸣,因为喜剧片能够最广泛地满足家庭成员间多元的情感诉求和审美期待。
此外,王记者还揭示了一个市场规律——赢家通吃现象。通过对城市票房及影院排片数据的详尽分析,她强调今年春节档期的特点:头部影片占据绝对优势,市场集中度提高,导致热门影片愈发受到追捧,而相对冷门的作品则难以吸引观众目光。换言之,在春节档这个特殊时期,谁能牢牢抓住并成功传递情绪价值,谁就能赢得市场热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春节档的主导地位。
王记者从“提供情绪价值”的角度对电影《热辣滚烫》进行了评析。这部电影中,贾玲巧妙地将“丧燃”元素融入影片,同时结合了创作者本人的知名度和经历,成功创造了电影评论的热度。贾玲不仅将身体献给了影片,也不惜彻底展示自己的生命体验,以一种很难复制的严苛“豪赌”春节档期并获得成功。作为续集电影的《飞驰人生2》也巧妙地将喜剧内核潜藏于伤痛和忧郁之中,触动了不少中年人的内心。人生已失败了多次,下坡似乎是定势,还要不要重走一遭,重新振奋一回?影片里一遍遍追问,又一层层解答,让观众与韩寒共情,一同成长。2014年来每年一部的《熊出没》大电影也以比较稳定的质量输出赢得了观众的信任和期待。这一IP紧跟时代关注点,不断升级其题材,从乡土到奇幻再到这两年今年的科幻,保证了足够的新鲜度。
那热度低的电影又是如何反超的呢?《第二十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王记者认为,这部电影虽然配置了老演员和新演员以吸引各年龄段观众,同时聚焦了百姓熟悉的家常琐事,将“正当防卫”的法条阐释转化为“好人遭遇不公”的情节,旨在通过贴近老百姓理解的公平正义观念来解读法律规则。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在春节档初期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不过,罗翔教授的两次观后感却为这部电影带来了一次逆转。这引发了观众对法律与人情关系的深入思考,提升了影片的知名度,为其注入了持续的“长跑运势”,使其在春节档后依然保持强劲势头。
最后,在今年的春节档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影正在与游戏、人工智能、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竞争,争夺观众的注意力。对此,她提出了四条宝贵建议:工业大片亟需加强补位、保持内容王道、注重观众美学、探索电影新形式。
王记者以中国电影为切入点,为我们展示电影背后的一面。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事物不断更新换代,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不拘泥于眼前,在发展中寻找机遇。